图书漂流活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,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,编排上专用号码和感言字条投放到公共场所,如公园的长凳上,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。拾取的人阅读之后,根据标签提示,到专门网站(如:NGO中国网)登记并写感言和漂流笔记,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另一个公共场所,使其持续的在人群中流传。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。
实际上,"图书漂流"在我国并不新鲜。2005年4月23日,"世界读书日"当天,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,就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"春天漂流书"启动式,拉开了全国图书漂流活动的序幕。 "春天漂流书"的具体做法是:首先,在街头遗忘性地"放漂"印有特殊标志的图书,读者可以随意选取图书并带走,看完后也可以来换取别的书;其次,在城市主要公共场所设立永久性的"漂流书架",供人们免费借阅或者以书换书。
武汉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旨在通过读者推荐的最受感动的一本书,并附感言、感想、心得和体会,在众多读者中的"接力漂流",搭建一个推荐好书、交流思想、传播友情的平台,从而提升市民读书的精度、深度和阅读能力。